你全家都有病──《刑偵日記》
許久未看影視劇,尤其是港劇,記得最近一次看的是《機場特警》,雖是我向來喜歡的種類,卻未看完,覺得TVB的編劇真的只能“吃老本”,來來去去都是同樣劇情走向,模式僵化,卻又想加些深沈元素,致使我在快結局時棄了,寧可去看舊TVB劇,至少可以重溫無線當年人才濟濟,熱鬧非常的光景,順便發現當年“咖厘菲”,今日大明星。
然而,《刑偵日記》讓我驚喜。
它是TVB劇質的突變。
剛開始,我挺不適應此劇那種倒敘、回憶、現實交叉呈獻說故事方式,待適應後,就非常喜歡,拍攝感覺很像劉青雲的電影《神探》,讓觀眾分不清什麽是現實,什麽是幻覺,什麽是回憶,隨著劇中人的視角,真假混淆,感受精神受創之人的內心世界,雖然,劇終後,我還是不了解,那些分離癥、余光恐懼癥,甚至躁郁癥、憂郁癥、幻聽、幻覺這些較為熟悉的精神疾病等,只是記得,精神疾病,是可治愈的。
刑偵劇最有趣的地方,就是讓你猜兇手。通常,兇手總是出乎你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,並且在犯罪現場早早現身,而觀眾並未留意。可是這部劇嘛,它早早就“揭曉”了兇手,但觀眾會選擇不相信,因為劇中人似乎人人都有心理病,那些似是而非的線索,指向的也可能是任何一個有“心理秘密”的人,再也沒有一個完全是“正義”的代表,人人都有缺陷、“有病”。
我覺得此劇最好玩的地方是,塑造了一個“有病”家庭。
媽媽有精神疾病,有幻聽、幻覺;哥哥有分離癥,有多重人格;妹妹患了余光恐懼癥……讓我在看劇時會蹦出常聽到的一句調侃:你有病,你全家都有病。
好吧,媽媽惠英紅是當之無愧的影後,她在平靜中突然爆發的暴力瘋態,嚇人,因為真的讓人信服,在這樣狀態下的她,是會行使暴力,甚至殺人。接著,一層層地推進她飾演的楊碧芯心理,這個一直受到精神疾病困擾的媽媽,看似疼愛子女,卻原來內心深處竟曾想過殺害自己的孩子,會因為得知頑劣的孩子被汽車撞倒而內心竊喜,又因深深的愧疚,將自己逼瘋,活在分不清真假的世界。即使後來,她因為背負的“殺人”罪中洗白,恢復神智,正常生活了,但我覺得她內心深藏的秘密,例如:她老公上哪兒了?小柔這小女孩去了哪裏?會再次將她逼瘋的。
至於王浩信這個分離癥的扮演者,我要為他鼓掌。每個分離人格的形象鮮明,而且不會讓觀眾混淆勁峰、朱磯和阿Matt,而且前兩個人格還會喜歡上不同性格的女子,並且談戀愛,雖然是為了加強分離癥患者的分離契機,但我覺得還是太牽強了,即使阿Matt沒有女朋友,但他也有紅顏知己啊,若往後再多分離其他人格,是不是每個人格都給他配個女伴呢?
分離癥患者的世界我真的不同,男人的世界嘛,我猜,應該是向往雄獅子的生活吧?
而劇中有個我很感興趣的法醫人類學家,本以為法醫人類學家與法醫皆有“法醫”二字,工作性質應該都一樣吧?卻原來,差別大了。
法醫工作的地點是解剖房,負責解剖剛死去的屍體,從病理學角度了解屍體的生理變化,再以醫學角度分析死因;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地點通常是發生過戰亂或災難的國家、亂葬崗、古墳場等地方,驗骨辨身分,可以說是“屍骨的代言人”,中文是科學家,而非醫學家。
不過,我還是喜歡看法醫分析死因為劇多些。
而此劇最後的結尾,類似那部“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”,根本就是為第二輯鋪路嘛!